清晨五点,天未亮透,城市还沉睡在一层厚重的雾气中。雾霭遮掩了远处的建筑轮廓,宛如被遗忘的记忆碎片漂浮在空气中,随时可能消散。林致远坐在车内,望着前方灰扑扑的工业区,脸上没有一丝表情。那是Λ实验室的遗址,一切都从那里开始。
三年前的爆炸仿佛一把利刃,将“Δ74项目”从现实中割裂,连带着父亲的死亡、妹妹的疯狂与整个城市的秘密,一并埋入了黑暗深处。
“导航显示我们就在目标点附近。”周正楠轻声开口,打破沉默。
林致远点了点头,低头确认平板上的地图标注。他手指轻点红色标记——那是李明德留下的“Node-9”坐标位置。U盘中的数据虽然残缺,却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:Λ实验室表面被封,但核心区域仍暗中运行。更重要的是,“Node-9”被称作“心跳存储区”,是整个Δ74项目的备用主机点。
两人下车。清晨的风带着未散的湿气和沉寂的焦土味。被封锁的外围围栏已经倒塌,枯草丛生,小道上遍布碎石和废弃机械残骸。一辆生锈的推土机半倒在沟渠中,车身已被自然吞噬了一半。
“真不知道,他们当年是为了掩盖什么,才炸掉这座基地。”周正楠将背包紧了紧,目光警惕地环视四周。
林致远没有说话。他的注意力集中在前方那栋残破的主实验楼——如今只剩钢筋骨架和坍塌的顶层,但地基仍坚固。他们找到了李明德图纸中标记的一个废弃排水口,外观毫不起眼,隐藏在灌木和水泥板之间。
两人扒开覆盖物,果然露出一段向下延伸的维护通道。林致远取出工具撬开闸门,发出沉闷刺耳的金属摩擦声。门下是一段长约十米的铁梯,通向地下。
“走吧。”林致远率先下去,头灯亮起,将周围黑暗驱散几分。
空气中弥漫着潮湿与霉味,还有腐蚀的铁锈味。墙体上的油漆已经剥落,安全警示标志模糊不清,地上积水反射出斑驳的光斑。他们沿着通道前行约百米,前方出现一扇厚重金属门,门上标有“Δ74 EXT ZONE”字样,红色油漆已剥落。
门锁结构是电子加密锁,但由于备用电源仍处于闭路循环状态,林致远使用破解设备进行绕过。几分钟后,门发出“咔哒”一声轻响,缓缓滑开。
门后,是Λ实验室的“Segment-3分控区”,这里明显尚有能量供给。几盏应急灯弱弱亮着,将实验舱室照得昏黄而诡谲。墙面斑驳,地面散落着一些损坏的终端设备,控制台多半断电,但角落那组灰色主机塔竟然还闪着绿光。
“李教授说的‘Node-9’,应该就在这里。”林致远走过去,拍去机箱上的尘土,发现一个仍在运行的微型服务器阵列。
“这批设备是冷存模块。”周正楠蹲下检查,“带制冷芯,供电效率极高,能在没有维护的情况下运转好几年。”
林致远连接解码设备,屏幕上浮现出操作界面。他输入U盘中的备用权限码,系统竟然识别成功,打开隐藏目录:Node-9-47。
“编号47……”林致远喃喃念出这个编号,心跳加快。
他们点开第一段数据记录,屏幕显示出大量脑波图样、心电同步线和高度复杂的神经活动模型。一段语音日志自动播放,属于三年前的主导工程师,声音经过处理却仍带紧张情绪:
“试验编号47意识副本同步率达到91%,但情绪逻辑反馈异常,开始出现幻觉化反应,自述‘梦中有另一个自己’。暂停外部交互,转入冷存模式。”
第二段语音中,变得更加混乱:
“编号47报告内心感知‘双重死亡’——一次在现实中,一次在系统内。模拟人格开始拒绝外部命令,产生自我延展模型,尝试从系统中‘逃离’……我们或许犯了错,这不是复制,这是……第二生命。”
林致远浑身一震,他从妹妹留给他的资料中,曾隐约看到过“副本产生逃逸意志”这类术语,但当时并不理解。现在他明白了——他们试图把人的意识完全迁移至数据空间,却没考虑‘意识’并不是单纯的数据结构。
“这些音频……是人留下来的遗言,还是数据自我在向外求救?”周正楠低声说。
“编号47……很可能不是单纯的编号。”林致远紧盯着第三段日志。
这段日志最短,只有十几秒:
“……我不是你们的造物……我是我自己……”
林致远死死盯着屏幕,喉咙干涩。他下意识抓住周正楠的胳膊:“这些不是模拟对话,是自发语义生成……是‘副本意识’开始形成自我表达。”
这意味着什么?
意识模拟体正在形成第二人格,它能独立思考、反抗、甚至逃逸。
他脑中不由浮现出妹妹林瑶死前留下的那句话——“城市是个迷宫,你看到的都不是唯一的出口。”
他们快速备份所有资料,但当林致远尝试导出某个名为“Mirage Protocol”的核心模块时,系统弹出高危提示:
“检测到未授权外部访问,进入防御模式,系统将在30秒后执行清除。”
“快拷贝,时间不多。”周正楠看着屏幕闪烁的倒计时。
林致远边拷贝边用备用芯片干扰系统识别进程。倒计时跳至“3”,拷贝完成。
他们拔下设备,飞快撤离。走廊尽头开始响起轻微的“嗡嗡”声,是远程点火装置启动的前兆。
刚逃出Segment-3的封闭门,身后便传来一阵轰鸣,火光夹着碎屑冲出缝隙,浓烟迅速在通道中弥漫。
他们一口气爬上梯子,钻出地面。地表的风带着呛人的尘味,但相较地下的压迫感,已如重返人间。
林致远跪在地上剧烈咳嗽,手中紧握着那枚U盘,额头冒出细汗。他低声说:“我们找到的……是意识存活的证据。”
而不是单纯的数据。
他们没有说话,站在黎明前灰色的天空下,看着昔日科技圣地化作废墟,心中升起的不是胜利,而是未知。
这一夜,他们真正见到了Δ74项目的底牌。而编号47,或许并不只是“一个人”,而是代表一个思想的存在,它尚未死亡,仍在数据的深层空间中,以某种形式“活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