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海涛小惠的女频言情小说《光年海涛小惠小说》,由网络作家“陈平沙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这天下午,海涛来到张娭毑家。因为学校放假了,张娭毑的外孙女小美来她家住了。小美和海涛差不多大,她爸爸是市里面的一个干部。海涛前两天来找小美玩,跟她借了几本小人书,今天是来还书的。张娭毑和两个孙子一起住,张大华和张小华,他们都不在家,小美也不在,只有张娭毑和小美的妈妈在。海涛和张娭毑和小美的妈妈打过招呼,把小人书放下。小美的妈妈问张娭毑:“他们两个谁大?”张娭毑说:“他们两个同年的,美子大月份。”张娭毑就逗海涛:“等你长大了,做了大官,把美子对得把你做老婆。”小美的妈妈听了,脸上露出不高兴的样子,皱着眉头说:“你郎嘎跟细伢子说各些做什么啰?”海涛还只是个小学生,对娶老婆没什么感觉,也不明白小美的妈妈为什么对张娭毑的话很反感。从张娭毑家...
《光年海涛小惠小说》精彩片段
这天下午,海涛来到张娭毑家。因为学校放假了,张娭毑的外孙女小美来她家住了。小美和海涛差不多大,她爸爸是市里面的一个干部。海涛前两天来找小美玩,跟她借了几本小人书,今天是来还书的。张娭毑和两个孙子一起住,张大华和张小华,他们都不在家,小美也不在,只有张娭毑和小美的妈妈在。海涛和张娭毑和小美的妈妈打过招呼,把小人书放下。小美的妈妈问张娭毑:“他们两个谁大?”张娭毑说:“他们两个同年的,美子大月份。”张娭毑就逗海涛:“等你长大了,做了大官,把美子对得把你做老婆。”小美的妈妈听了,脸上露出不高兴的样子,皱着眉头说:“你郎嘎跟细伢子说各些做什么啰?”
海涛还只是个小学生,对娶老婆没什么感觉,也不明白小美的妈妈为什么对张娭毑的话很反感。从张娭毑家出来,他就进了隔壁李娭毑家。李娭毑因为脾气耿直,得罪了不少邻居,只有外婆和她关系还好。她家里只有两个人,她和她的独养儿子小李。小李平时拉板车运货,白天一般都不在家。今天小李也不在,只有李娭毑一个人在劈莲子。带壳的莲子装在一个纸盒子里,很干也很硬,皮是浅黑色的,上面像是有一层雾。劈的时候用一个很厚的木墩,一把样子像斧头的刀,刀的尺寸很小,只有菜刀的一半大。左手拿着莲子放在木墩上,右手拿刀在莲子上劈一刀,把莲子掉过来再劈一刀,莲子的壳就劈掉了,只在莲子上留下半块月牙形的壳。再拿用完的万金油(长沙管清凉油叫万金油)盒子把这半块莲子壳扒下来,把莲子从中间扒开,绿色的莲子芯拿出来放在一个碗里,剥成两半的莲子肉放在另一个大碗里。莲子劈完了,就送去领莲子的地方,可以拿到一些钱,再领回来新的没劈的莲子。莲子芯拿去药店,也能换回一点钱。
海涛对李娭毑说:“李娭毑,我帮你劈莲子吧。”李娭毑说:“莫劈哒手,你帮我剥壳吧。”海涛更愿意劈莲子,因为他觉得劈莲子有技术,但是李娭毑不让他劈,他只好帮李娭毑剥壳。李娭毑问:“学校放假了吧?”海涛说:“是滴啰。”李娭毑又问:“考试考得好不来?”海涛说:“还可以,语文98,算术97。”李娭毑问:“在班里排第几?”海涛说:“不晓得,班里冒排名次。”李娭毑说:“你妈妈一十六岁就到北京客哒,咯条街上只有她一个人客哒。”她又接着说:“北京好塞,北京是首都,将来你也要到北京客。”
李娭毑说完就接着劈莲子,海涛剥劈完的莲子上留下的壳。过了一阵,外婆拖着长声在外面喊他,李娭毑听见了就说:“你娭毑喊你了,你快回去吧。”海涛就从李娭毑家里出来回自己家了。
隔天街道来发粮票,说是发粮票,其实是连布票、油票一起发。外婆是街道居民小组长,发粮票就在外婆家。居委会的人提着木箱子来了,外婆就一户一户的去通知,一个居民小组十几户人,陆陆续续的都来了。屋里站满了人,呆不下的就在门外等着。
金秀的妈妈第一个领。居委会来人其中的一个接过金秀妈妈递过来的粮本,长沙人管粮本叫粮折子。那人仔细的看了看粮本上的人口数,定量,又和带来的登记册上的数字核对。两边对上了以后就告诉旁边的另一个人,那人打开装粮票的木箱子,把粮票拿出来,从一整版的粮票上往下撕。粮票和邮票一样是整版的,每张之间也打着孔。所不同的是邮票是正方形的,而粮票是长方形的。
从不同面额的整版粮票上撕下来,凑过金秀家的数量,负责发放的人把粮票递给金秀的妈妈。然后是布票,油票。金秀妈妈拿到手以后,仔细的算过数量,然后拿出图章,在桌上装着红色印油的圆铁皮盒里按了一下,在居委会的登记册找到自己的名字,在后面的签字栏盖上章,金秀的妈妈就拿着票证和粮本走了。然后是隔壁彭娭毑,张娭毑家的孙子张小华。等所有的人都领完后,居委会的人就提着箱子,拿着登记册走了。
天气阴沉沉的,虽然不是浓云密布,乌云翻滚,但潮湿的空气,隐隐约约的寒意还是让人感到一场雨就要到来。过了中午,雨终于下来了,先是一阵小雨,很快就变成了大雨,打得屋上的瓦哗啦哗啦的,雨水顺着屋檐哗哗的流下来。地上先是湿了,现在已经有了积水。大雨过后也没有住,还是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。在屋檐下躲雨的人们看到雨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,只好挽起裤腿,用手里的东西遮着头,冒着雨往家里跑,溅起的泥水沾到了腿上,身上的衣服全都淋湿了。
大门已经关上了,从里面插上了门闩。左边门上钉着一根竖的木条,上下各一个长方形的孔。右边门上也钉着一根竖的木条,上下各一个长方形的孔,横着一个π字型门闩,后面钉着一块木头,防止门闩打开时从门上掉下来。外公不能再坐在门口了,只好坐在屋里抽烟。外婆在打毛线衣,一手一根竹子的毛线针,毛衣上还有一根。毛线针细长细长的,两头都是尖的,打磨得很光滑。外婆两手交替的织着,不时拉一下一头连着织好的毛衣,一头连着线球的毛线。
海涛在地上拍皮球,小皮球底色是红色的,上面有绿色和黄色的丝形成雾的状态。拍着拍着,一下子没拍好,皮球弹出去,蹦蹦跳跳的滚到了床底下,海涛就钻进去把皮球捡了出来。外婆看见了说:“估得地哈爬(在地上爬),把身上都搞邋遢了。”说完放下毛衣过来把海涛身上的土拍干净。海涛也不再玩皮球,把皮球放进了窗下的柜子里,拿出装积木的盒子,坐到小桌子前的靠背椅上,打开装积木的硬纸盒子,把积木拿出来,开始搭积木。
厨房的楼板开始往下滴水,外婆上楼到了厨房顶上的阁楼,海涛也跟了上去。屋顶有漏水的地方,外婆对海涛说:“客(去)拿个脸盆来。”海涛就下楼去拿了个脸盆,外婆把它接在漏水的地方。还有几个地方漏水,只好用一个瓦罐和空着的泡菜坛子接着。
雨下了一夜,第二天早上还是没有停。小阁楼里接水的容器都已经满了,把水倒掉了继续接着。外面街道的地上全都是湿的泥,到处是积水,像连接在一起的一片片土黄色水洼。路上的行人或打着油纸伞,或打着布伞,或打着塑料伞。或穿着橡胶雨衣,或穿着塑料雨衣。脚上或穿着套鞋,或穿着解放牌胶鞋,或穿着凉鞋,踏着地上的泥水在雨里匆匆的走着。
门外传来菜贩的叫卖声,平日里经常有菜贩从家门前经过,外公不去螃蟹桥买菜的时候,就在菜贩那里买。为了讨生活,即使是下雨天,菜贩也得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做生意。
外公打开门,叫住菜贩,让他进来。菜贩见外公叫他,就把扁担从肩上放下来,把箩筐放在地上,把扁担的钩子从箩筐的绳子上拿下来,一手提着一个箩筐进了屋。外公把大门关上,开始在箩筐里挑菜。卖菜的是个中年男人,穿着一件军绿色的橡胶雨衣,脚上穿着一双黑色的中筒套鞋。他把扁担靠在墙上,把头上雨衣的帽子摘了下来。外公挑了一把苋菜,一把蓊菜,就是空心菜。一颗包菜,就是圆白菜。一颗黄芽白,就是大白菜。又挑了一些红辣椒。卖菜的人用随身携带的杆秤一一称过,外公付过钱,那人便打开门,把两个箩筐提出门外,重新戴上雨帽,挑起箩筐走了。外公把门再关上,菜都拿到了厨房里。
快到中午了,外婆开始做中饭。她先把米放在一个铝盆里,舀上水倒进去开始淘米。外婆淘米一定是淘三遍,淘米水也不倒掉,倒进了从外面拿进来的潲水桶里。再把淘好的米倒进一个铝锅了,在里面加上水,放到炉子上去煮。等煮到八成熟,把锅端下来,在一个大蒸钵里加上水,把纱布用水打湿,包上一个圆的带孔的铝垫,放到蒸钵里,再把蒸钵放到了火上。蒸钵是陶做的,是黄色的,最上边外面有一圈深褐色发亮的边。外婆再把一个沥箕放到铝盆上,铝锅里的饭倒进去,流到铝盆里的就是米汤了。外婆和海涛并不总喝米汤,但偶尔也会喝上一碗。
米汤沥得差不多了,把沥箕里还夹生的米饭倒进蒸钵里去蒸,这样做出来的米饭叫做潦饭。外婆接着开始摘菜,摘下来的菜叶也不扔掉,也丢进了潲水桶里。摘完菜开始洗菜,切菜,这时米汤已经凉了,外婆把米汤也倒进了潲水桶里。潲水桶平时是放在屋外水槽的旁边,今天因为下雨,就放在了后门口麻石台阶的屋檐下。
吃完饭海涛开始洗碗,先在盆里加上水,用一个短刷把刷洗沥箕。刷把是竹子做的,一小截竹子,一头劈成细丝,一头是完整的,可以用来刷洗物品。洗完沥箕,又把筷子放在这些水里,用双手来搓,再把碗用洗碗布一个一个洗干净,把水端到后门外,在台阶上直接倒进水槽里,回来换上一盆清水,把筷子和碗都投一遍。因为够不着碗橱,就把碗放在案板上,外婆会把它们放进碗柜里。
下午收潲水的人来了,他挑着一担潲水桶,到了后门口,把桶放下,掀开盖在上面的油布,把台阶上桶里的水和菜叶倒进自己的桶里,把潲水桶放在水槽的边上,挑起担子走了。潲水会被挑到附近的潲水车里,然后运到乡下去喂猪。
晚上外婆蒸了一碗火焙鱼,还炒了一个腊肉。腊肉也是先整块蒸过的,蒸好以后再切成片,用蒜苗和红辣椒炒在一起。火焙鱼里面放了干辣椒和豆豉,吃之前再加上一点醋,吃起来很香。米饭是中午剩下的,重新蒸热了一下,晚上是不做潦饭的,都是吃中午做好的米饭。火焙鱼和蒜苗炒腊肉这两样菜海涛都很爱吃,晚饭吃得很香。
雨终于停了,天又放晴了,天空中又见到了久违的太阳。地上的积水都干了,路边人行道的地面又变成了硬的泥地,灰黄暗淡,坑洼不平。门外响起了摇铃铛的声音,是打垃圾的车来了。打垃圾的人把垃圾车停在马路边上,手里摇着一个铃铛。铃铛是铜做的,像一口钟的形状,上面带一个木把。打垃圾的人摇着它,声音既清脆又好听。
因为下雨,打垃圾的车好几天没来了,家里有不少垃圾。外公拿着装垃圾的撮箕,出门到马路边上,把垃圾倒进车里。回来以后把撮箕放好,去到楼上的小阁楼,拿了一架木梯子下来,从厨房的后门出来,把梯子搭在屋檐上,上到屋顶去修漏水的地方。有些地方的瓦乱了,外公把它们重新码好。还有些地方的瓦开裂了,有些碎掉了,外公从梯子上下来,去小阁楼上拿了一些以前存下的瓦片,上到屋顶把坏的瓦都换成新的。修完屋顶,外公从房上下来,把木梯子重新放回到小阁楼。下次下雨的时候或许会有新的漏水的地方,外公就需要再修理一次。
外婆去街道办事处开会了,她是居民小组长,她能够当上居民小组长是因为识几个字。外婆没上过学,识字是在扫盲班学的,这条街上很多人都是不识字的。外婆出门以后,海涛手里拿着个玩具,到了楼上汪婆婆家。二楼临街有个窄窄的走廊,是木板的,靠外边是木头的栏杆,上面有遮雨棚。海涛喜欢坐在这个走廊上看马路上的汽车,他更喜欢摩托车,看到有人骑着两轮或是三轮的军绿色摩托,发出震耳的突突突的声音,风驰电掣的从马路上开过去,他觉得很神气。
汪婆婆见海涛上来了,就拿出糖粒子给他吃。海涛到汪婆婆家的时候,她经常拿些糖果或者是糕点给海涛吃。海涛问汪婆婆:“汪婆婆,愚生叔叔什么时候回来?”外婆婆说:“他在外面做事,没时间回来。”海涛又问:“那淑平姨什么时候回来?”汪婆婆说:“她也在外面做事,没时间回来。”愚生是汪婆婆的独生子,淑平是她的媳妇。
海涛拿了张小板凳,到前面走廊坐着。挨着走廊就是彭家的鸽子笼,白天鸽子都飞出去了,听不到声音。早晨鸽子飞出去之前,晚上回窝以后,能听鸽子咕咕的叫声。海涛到把手里的玩具拿出来玩。玩具是一只铁皮青蛙,用钥匙上上发条,把钥匙拔下来,往地上一放,青蛙就会跳着往前走。海涛玩了一会,听见屋里汪婆婆一个人在说话,好像是在骂人。海涛问汪婆婆:“汪婆婆,你在说什么?”汪婆婆回答说:“我没说什么。”就不再说话了。
第二天海涛到隔壁舅爷爷家玩。大姨的爸爸妈妈是外婆的弟弟、弟媳,海涛喊他们舅爹爹,舅娭毑(奶奶)。他家有个子女,一个儿子,四个女儿。儿子排行老三,海涛喊他三舅舅。四个女儿是大姨,二姨,四姨,小姨。大姨是四九年,建国那年出生的,小姨只比海涛大一岁。
海涛对大姨说:“大姨,我昨天到楼上汪婆婆家玩,听见她好讲(像)在骂人。”大姨说:“她屋里男人以前是国民党的一个连长,四九年以后不晓得跑到哪里客(去)哒。”听了大姨的话,海涛虽然小,也大概明白汪婆婆为什么骂人了。
第二天早上,外婆从瓮膛里舀了一些水到脸盆里,叫海涛洗脸。瓮膛是埋在灶台边上的一个铁瓮,用来烧热水和给水保温的。家里的灶小,瓮膛也不大,盛不了多少水。洗脸刷牙以后,海涛来到隔壁的彭家。彭家是开米粉店的,白天卖米粉,早上卖早点。彭家的店是彭爹爹老两口经营的,他家有四个儿子,老大身体不好,很瘦弱,大人都说他有痨病,就是肺结核,平时总是呆在家里。老二身体很好,身材匀称,一身的肌肉,在外面做工。老比海涛大一岁,老四小武和海涛是同年的。
彭家前面临街的一间屋用来做生意,后面的屋住人。临街的屋子是敞开的,紧靠外面有一个烧煤的大灶,火已经升起来了。大灶灶台边上埋着一个大瓮膛,是用来装米粉汤的,借着大灶的火保温。灶台边上有一个过道,食客可以从这个过道进到屋里,里面摆着几张桌子,桌子边上摆着几条板凳,供食客吃饭的时候坐。店从早晨要一直开到晚上,到了晚上,就用煤把火压好,把长条形的门板一块一块上好,家里人就休息了。
彭家的早点是稀饭和葱油饼,海涛过去的时候,油锅里的油已经烧热了,彭家大爹在灶后面照顾生意。彭家大爹比外公高一点,也很瘦。海涛对彭家大爹说:“彭爹爹,买两个葱油饼。”彭爹爹说:“来恰(吃)早饭了?”海涛说:“嗯。”彭爹爹用一个平底的圆铁勺在事先准备好的稀面里一舀,稀面里放了很多葱花,他用筷子在稀面中间弄了个眼,把勺子放进油锅里,勺子向下一沉,一个面饼进了油锅,他又用同样的办法做了第二个。
海涛问道:“彭爹爹,小武在家吗?”
“在家。”
“我下午来找他玩。”
“好,他下午冒得(没有)事。”
葱油饼炸好了,彭爹爹用长筷子一个一个夹出来,放在旁边的铁网上沥油。油沥得差不多了,他用事先撕好的一小块报纸夹起两个葱油饼递给海涛,海涛边吹气边吃,回了隔壁的家。
吃完葱油饼,海涛来到屋后的厨房,外公已经把一大一小两个水缸挑满了。海涛拿起水缸木盖上的端子,把水缸盖移开,露出一小半,舀了一端子水。端子是用木头掏空了做成杯子的形状,再装上一个木头的把。他出了厨房的后门,到外面洗了手,回到屋里用毛巾把手擦干净,拿出一个写字本,一支铅笔,还有看图识字的图片,在家里的小桌子上开始临摹识字图片上的字。看图识字图片正面是彩色的图画,画得有各式各样的东西,有树,有花,有房子,有鸡,有鸭,有鱼,有狮子老虎,还有大象和狼,等等等等。反面是灰色的,有着和正面图画上对应的字,上面还标注有拼音。这是外婆给海涛布置的作业,她想让海涛在上学前先认识一些字。
下午海涛从厨房的后门出去,到了隔壁小武家的后门,他敲了敲门,有人打开门,是小武,他让海涛进去。海涛进了小武家,只有他一个人在,老二出去做工了,老上学去了,平时常在家的老大也不在。海涛问小武:“你大哥不在家?”小武回答:“他出客(去)哒。”说完拿出几个煮好的鸽子蛋,给了海涛几个说:“恰(吃)鸽子蛋。”海涛剥掉鸽子蛋的皮,边吃边问:“你们家鸽子生(下)的?”小武说:“是的。”彭爹爹喜欢养鸽子,他家楼上有一个鸽子笼,养了不少鸽子。
吃完鸽子蛋,海涛问道:“我们今天玩什么?”小武说:“我们客玩铁环吧。”海涛说好,就回家去拿了铁环。铁环是一种游戏,一个铁做成的圆圈,一根铁棍一头做成人耳朵一样的把手,一头做成一个U字型的半环,半环带缺口,和铁棍垂直。玩的时候手握铁棍的把手,把铁环放在U字型半环的缺口里,在地上推着走。
海涛回家拿了自己的铁环,两个小孩从临街的前门出来,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开始推着铁环往右走,这是去北站的方向。铁环在不平整的人行道上蹦着跳着,左右摇摆,两个小孩握紧铁制手柄的把,控制住铁环的方向和平衡,不让它走歪了或是倒下。两人一前一后推着铁环往前走。
前面到了金秀的家,金秀正拿个小板凳在门口坐着,她和海涛和小武是同年的。小武收起铁环站住了,他对金秀说:“金秀,跟我们一起客(去)玩。”金秀说:“不行,我妈妈出客哒(去了),我要看哒(着)我弟弟。”海涛说:“我们客看看你弟弟。”金秀就领着他们两人进屋,两人把铁环靠墙放好,跟着金秀一起走到放婴儿的摇篮前,看见婴儿正躺在里面睡觉,海涛说:“各电嘎子大,跟得一个洋娃娃一样的。”(这么一点大,像个洋娃娃)。金秀说:“老喜欢哭。”海涛说:“现在冒哭哒。”金秀说:“才睡着一哈哈子(一会儿)。”
小武看着婴儿问:“讲(像)你爸爸还是讲你妈妈?”金秀说:“各电嘎子大。喔什(怎么)看得出来着。”
两个小孩又看了会婴儿,小武对金秀说:“金秀,明年上学,我们可能是一个班的同学。”金秀说:“是撒,我们个都可能是一个班的同学,到时候我们要一起客(去)上学哒。”
海涛说:“你不客,那我们就出客玩了。”金秀说:“好。”海涛和小武就走到门口去拿铁环,金秀坐下来摇摇篮,两个男孩出了门,金秀在后面唱:“摇啊摇,摇到外婆桥……”
两个小孩推着铁环再往前走,到了南货店的门口,南货店就是杂货店。海涛停下来,收起铁环,把铁环和把手都递给小武说:“你等我一哈(下)。”就进了南货店。进门右手边是卖酒,酱油,醋,白糖和盐的,货物都装在一口口的大缸内。有人要买酒,营业员就会再那人带来的瓶子里放上一个漏斗,然后用提子在酒缸里提上满满一提子酒,顺着漏斗倒入瓶子内。提子是用铁皮做的,带一个垂直的提手。如果有人要买酱油或醋,营业员就会用另外的漏斗,另外的提子给那人打上一瓶酱油或醋。有人要买白糖或盐,营业员就会把一个纸袋子放在柜台上的秤上,用撮子撮上一撮白糖,或是一撮盐,倒进纸袋子里,称好以后,把口袋上面折好,再递给那人。
海涛去了进门左手的柜台,左边是卖食品的。有卖糖粒子的,就是糖果。有卖糕点的,蛋糕,桃酥,绿豆糕,云片糕,灯芯糕。海涛最爱吃的是灯芯糕,之所以叫灯芯糕因为是白色的,看起来像一根一根的灯芯。但和圆的灯芯不同,灯芯糕是方形的,闻起来和吃起来都有一股特殊的香味。还有卖话梅,盐姜和冬瓜糖这些小吃的,小吃用圆柱形的大玻璃瓶子装着放在柜台上,瓶子有个洋葱状的玻璃盖子。
海涛拿出一角钱递给营业员说:“买五分钱盐姜,五分钱冬瓜糖。”营业员接过钱,放进旁边装钱的木匣子里,拿出一张四正四方的包装纸放在柜台上的台秤上,揭开盐姜瓶子的盖子,撮了一些盐姜放到纸上,称好以后包起来放在旁边。再拿张纸称了一些冬瓜糖包好,连同盐姜一起递给了海涛,海涛把两个小包放进兜里,从南货店里出来。
推着铁环继续向前,前面有一个丁字路口,向右有一条很小的路。紧挨着小路是一个木材厂,厂子的大门是对着街道的马路开的。两个小孩向右一拐上了小路,小路到头是一条向右的路,顺着这条路往前就到了金秀家的后门,这里有一条向左的路,是一个下坡,坡下面是一条连着东站和北站的铁路。两个小孩推着铁环向左,铁环在下坡上加速,一下子脱离了控制。铁环越滚越快,冲过了下坡,冲过了坡下的平地,最后摔到了铁路路基下面用石头砌成的排水沟里。
两个小孩从坡上下来,坐在一颗柳树下,海涛从兜里拿出盐姜和冬瓜糖来和小武一起吃。盐姜是切成一片一片的,半湿半干,染成了红色,上面有细小的盐粒。右边传来汽笛声,一个蒸汽机车拉着一列绿皮客车从右边的弯道缓缓的开了过来,这是从东站刚刚发出来的客车。车头是黑色的,车头正前方的下面是一个用油漆漆成红色的扇形铲子,机车的车轮用油漆漆成红白两色。穿着黑色铁路工人制服,戴着黑色铁路工人帽子的司机把上半身探出窗外在瞭望,帽子是软沿的,前面有一个很硬的帽舌,帽舌是弯曲的,帽子中间有一个圆形的铁路徽章。车头前面站着一个穿同样制服,手里拿着红绿两色信号旗的安全员,他的另一只手拉着车头上的把手,站在红色铁铲旁边的一块踏板上。等他跳下车以后,把手中的绿旗一摆,火车就会加速开走。
海涛看着眼前慢慢行驶的绿色客车车厢问小武:“你坐过火车冒(没)?”小武回答:“我冒坐过。”海涛说:“我小时候坐过,但我不记得了。”小武说:“坐火车不好玩,我要坐飞机。”海涛说:“我也想坐飞机。”两个小孩就这样看着眼前的绿皮火车,幻想着坐着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的情形。
“铁老倌死嘎达。”(铁老倌死了)外公在把钱给外婆的同时,也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她。外婆拿到钱,就给了海涛一点零花钱。到了晚上,外婆对海涛说:“到大顺斋恰(吃)馄饨客(去)。”就带着海涛出门过了马路,向左往去北站相反的方向走去。没走几步到了一个路口,这个路口不是四正四方的,而是圆形的。路边是邮电局营业厅的大门,大门不是正着开的,而是斜着开的,面对着路口的中心,门前有很高的麻石台阶,长沙管花岗岩叫麻石。邮电局门口靠路边有一个交警岗亭,交警坐在里面控制着路口的红绿灯。路口有四条路,从家门口往右的一条通往北站。邮局门口往上的一条路通往长沙老百货公司,紧挨着百货公司是新华电影院,小惠姐姐的妈妈雪姨在那当经理。百货公司对面有一个小花园,是对公众开放的,不收门票,人可以随便进去。这条路左边有一条斜着的路是通往长沙东站的,客车都是停靠东站,海涛的爸爸妈妈从北京来都是在东站下车。再往左下边还有一条路通往一个铁路道口,过了道口就是螃蟹桥了,长沙人叫螃海桥。螃蟹桥有一个自由市场,是周围的人买菜的地方。
外婆带着海涛在邮电局门前转了个弯,朝老百货公司的方向走去。走出一段距离,路边有一个报栏,遮雨棚下的玻璃板后面贴着各种报刊。报栏后面低矮围墙上的铁栏杆里面是湘江宾馆,从宾馆的门前横过马路就是大顺斋了。
大顺斋门脸不大,窄窄的一道门,旁边是整扇的玻璃窗。外婆带着海涛走进去,里面店面也不大,是一个长条形,像上海的弄堂一样,一左一右放着两溜桌子。店里没有客人,进门左边第一张桌子旁边坐着一个女营业员在包馄饨,大顺斋的馄饨都是现包的。桌上放着一盆肉馅,一盆馄饨皮,女营业员拿起一张馄饨皮,用一个竹片做成的刮子挑一点肉馅,在馄饨皮上一刮,然后熟练的一捏,一个馄饨就包好了。馄饨装在长方形的白色搪瓷盆里边,有着蓝色的边,像医院里护士装药的盘子。包好的馄饨整齐的摆成几行,等盆子装满了,营业员就把它端进厨房,交给厨师去煮。
进门右手边是买筹的柜台,一个女营业员坐在里面负责卖筹。旁边有一个木头的案子,做好的东西就放在上面。案子后面是一个很宽的门,没有门扇,门里面就是厨房,几个大灶火烧得旺旺的,灶膛红彤彤的,几个厨师正在里面忙着。
外婆走到买筹的柜台前,对营业员说:“两碗馄饨。”然后递给营业员五角钱,营业员找给外婆一角四分钱,再给了两个木头做的筹牌,外婆拿着筹牌领着海涛到离门口近的一张桌子坐下等着。
大顺斋卖馄饨,面条,包子和烧麦,其中馄饨和烧麦不要粮票,面条和包子都要粮票。面条分光头面,肉丝面,排骨面。光头面类似于上海的阳春面,是最便宜的一种。李自成称帝以后建立的叫大顺朝,外婆有时候给海涛讲李自成的故事:“盼闯王,迎闯王,闯王来了不纳粮。”大顺斋和李自成好像没有什么关系,店名为什么叫做大顺斋,也没法考证,但是大顺斋的馄饨和烧麦真的好吃,而且不要粮票。大顺斋的馄饨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它的汤,馄饨的汤是用大棒骨熬出来的原汤,每天凌晨就把洗好了,剁成两截的几根大棒骨放在汤锅里熬,熬出来的汤不透明,白白的,很醇厚,也不油腻。熬好的汤要用上一天,头一天的汤也不全倒掉,剩下一些放进第天熬汤的锅里,这样汤的味道就极浓极鲜了。大顺斋的馄饨好吃,还因为肉馅好,都是用新鲜的前臀尖剔掉骨头,去掉皮以后剁出来的,既嫩吃起来又香。
馄饨煮好了,外婆过去把筹交给营业员,把两碗馄饨端到桌上,从放勺的地方拿了两把铁勺,一把放在海涛碗里,一把放在自己碗里。又从桌上拿起装酱油的瓶子,在两个碗里加了些酱油。再拿起装醋的瓶子,在两个碗里放了些醋。又从装辣椒酱的瓶子里放了些辣酱到两个碗里。然后用勺在海涛碗里搅了搅,对他说:“慢点恰(吃),莫卧哒(别烫了)。”
海涛先喝了两口汤,然后慢慢开始吃馄饨。外婆把自己碗里的馄饨舀了一半到海涛碗里,自己开始吃剩下的一半。
“馄饨好恰(吃)摆(吗)?”包馄饨的女营业员开始逗海涛,“好恰。”海涛回答。
“你娭毑(奶奶)把她的都给你哒。”卖筹的女营业员说。
“细伢子多恰点长得快。”包馄饨的营业员说。
“快上学了吧?”卖筹的营业员问。
“快了,明年就上学。”外婆回答。
吃完了馄饨,外婆没有带海涛走路回家,而是叫了一辆三轮车。三轮车是带棚子的,既可以挡风挡雨,也可以遮太阳。外婆先把海涛抱上去,自己也坐了上去。三轮车蹬到了家门口,外婆把钱付给蹬三轮的工人,把海涛抱下来,领着他回家了。
回到家以后,海涛开始在电灯底下翻小人书,外婆把吊在天花板上的带玻璃灯罩的灯往下拉了拉。灯罩是乳白色的,有着荷叶一样的边。两股用褐色布包着的电线绞在一起,电线上穿了一个带两个孔的椭圆形木块,灯的高度可以上下调节。
到了晚些时候,外婆烧了一壶水,水壶是铁皮的,长沙人管它叫洋铁壶。外婆把热水倒在搪瓷脸盆里,又加了点凉水,试了试温度,就叫海涛过去洗脸。洗完脸外婆又在一个提桶里倒了些热水,提桶是木头的,上面有半圆形的提手,提手是圆柱形的。桶的中间用一根粗铁丝箍着,最下边用一道铁皮箍着。外婆叫海涛在提桶里洗了脚,就要他上床睡觉了。
梦里依稀
引子
凌晨的时分,车厢里的乘客大都起来了,灯都打到了最亮,耀眼的灯光下,车厢里很明亮。车窗下的暖气是热的,使得行驶在冬季北方大地上的车内很温暖。整个列车坐得满满的,各个车厢里都挤满了人,气氛也很热烈。有人在从行李架上拿东西,有人在整理箱子,有人从网兜或是提包里拿出吃的东西。有人在泡茶,冲各种饮料。有人在剥茶鸡蛋的壳,有人撕掉包在长方形维生素面包上的蜡纸包装,有人拿出装着蛋糕和桃酥的纸袋。有的去烧水的锅炉打开水,有的拿着毛巾,牙膏牙刷和杯子去位于车厢一头洗脸盆洗脸漱口,锅炉和洗脸盆的水龙头前都排起了队。
海涛坐在硬卧车厢下铺靠窗的位置,刚刚吃完李叔叔给他的东西。车窗上厚重的墨绿色窗帘被拉开了,天刚蒙蒙亮,窗外的天空是深蓝色的,黑色的大地上有两条明净的铁轨,那是旁边的复线,在黑色大地的衬托下闪出明亮的高光。天空是幽暗的蓝色,有一种朦胧感,仿佛梦境一般。这种朦胧的,梦一样的蓝色,海涛只在多年以后,在天桥剧场看中央芭蕾舞团演出“天鹅湖”的时候看到过一次,也是唯一的一次。列车就在这幽暗的天光下,在寒冷的北方大地上向北急速的飞驰。
最新评论